<address id="51jbt"></address>

    <form id="51jbt"></form>

    <noframes id="51jbt"><form id="51jbt"><th id="51jbt"></th></form>

      
      

        您當前的位置 : 嘉興在線  >  深度  >  正文
        長三角基礎科創策動產業體系初見曙光
        2023-06-26 07:23

          江蘇昆山滬光汽車電器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生產線上工作。

          長江日報特派記者彭年 攝

          南京江北新區研創園。

          長江日報特派記者胡冬冬 攝

          上海市樓宇科技研究會理事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高分子材料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戴曉波: 

          從長遠發展來看我們將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長三角一體化的下一步使命是通過科技創新體系支撐長三角產業發展。如何運用自己的技術體系進行產業再造,除了對國外技術的二次創新外還要有我們自己的原始創新。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新教育與人才培養部主任肖功海:

          未來在合作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過程中,武漢都市圈和長三角可以緊密合作,一是可共建科創共同體,通過長三角協作機制不斷向外輻射影響力,共推產業創新生態建設。二是加大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力度。三是合作開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建設。



          □ 長江日報記者陳曉彤  常少華

          截至2022年底,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的約四分之一;在全國24座GDP破萬億城市中,長三角地區更是占據八座。作為我國經濟活躍度最高、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近年來,長三角在區域協同創新上步伐加快。

          同為科教資源豐富和產業基礎雄厚的城市,對標長三角城市的科技創新,武漢可以學什么、怎么學?如何讓科研成果快速走上生產線,長三角城市群能為武漢都市圈提供哪些借鑒?

          近日,云端會客廳邀請上海市樓宇科技研究會理事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上海高分子材料研究開發中心主任戴曉波,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創新教育與人才培養部主任肖功海,共同探討聚焦長三角科技創新經驗。

          ■ 由產業一體化到科技創新一體化

          長三角正在以原始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長江日報: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五年來,長三角在科技創新領域有哪些重要成績?

          戴曉波:今年6月,2023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合肥召開,提出攜手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構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促進長三角大科學裝置集群共建共享,探索國際科技開放創新生態改革試點。這意味著長三角要從過去的產業一體化轉向科技創新一體化,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融合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長三角產業體系已非常完備,供應鏈也非常完整,但必須承認的是,長三角產業創新度相對較弱,長三角產業大多依賴國外成套技術,以市場換外資、換技術,產業技術體系并不在我們手里。從長遠發展來看,我們將面臨復雜的國際形勢,長三角一體化的下一步使命是通過科技創新體系支撐長三角產業發展。如何運用自己的技術體系進行產業再造,除了對國外技術的二次創新外還要有我們自己的原始創新。

          另一方面,長三角跟珠三角的科技創新有明顯不同。深圳具備很強的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包括華為、中信,都是從產業逆向創造新產業、新產品,做市場化的創新。而長三角恰恰相反,是依托上海、合肥和南京等城市的強大基礎科研基礎設施、科研能力的順向創新。

          肖功海:長三角城市群從綜合實力和均衡發展看,早已進入到全球領先城市群序列,代表國家參與國際間競合,也是全國最有條件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地區。

          圍繞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近年來,三省一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在發展理念、規劃布局、政策制度、資源共享等不同層面,持續強化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在科技創新領域,三省一市合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近年來,在推進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共建高水平國家實驗室體系,合力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促進長三角大科學裝置集群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當然,長三角在科創產業領域,也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優質創新資源分布不均衡、創新引擎企業亟須培育,各地產業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同質化布局等。

          長江日報:“攜手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有何現實必要性?要著力突破的障礙有哪些?

          戴曉波:有別于長三角產業體系具備的完整性和功能性,長三角的科技創新目前還未形成完整體系。如果能基于產業體系和城市分工,將長三角的科創體系融為一體,就能獲得更大發展。

          第一,如果科技創新分為幾個能級,那么基礎研究就是最高級。長三角整體的基礎研究優勢已超越了珠三角,比如南京、上海、合肥有較強的原始創新能力,但這三地的整合性和關聯性較弱,首要關鍵是形成基礎研究共同體。

          第二,長三角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不如珠三角企業。深圳有更多的獨角獸企業,當然杭州的獨角獸企業也比較多,但都集中在軟件行業。雖然上海在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發很強,但都來源于基礎研究??傮w來看,長三角產業的技術基礎扎實,在不依賴國外技術的前提下進行產業新一輪創新,這是第二個重要使命。

          第三,長三角的應用創新,更多集中在系統集成創新上,順應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趨勢而形成,創新扎實度較強。例如汽車產業大量分布在長三角,例如上海、江蘇鹽城、安徽蕪湖、浙江臺州等。

          肖功海:2022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科技部門共同推出了“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核心目標就是要進一步加快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加強創新策源能力建設,推動科研基礎設施共建、促進人才流動和資源共享,提升區域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區域的整體創新效能。

          去年,長三角國創中心參與了“長三角科創共同體”重大科技聯合攻關。我們認為,要真正推動區域協同創新,一方面需要緊緊圍繞企業創新需求組織協同創新,通過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企業“出題者”“答題者”“閱卷人”作用,用企業需求牽引、推動產學研合作;另一方面要對符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產業的重大共性技術難題、關鍵性技術和“卡脖子”重大科研任務等,加大組織聯合攻關,設計與之相適應的資源投入、風險共擔和收益分配機制。

          ■ 產學研“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解決企業真需求、產業真難題

          長江日報:科研成果從學術到產業化,無論是“最初一公里”還是“最后一公里”,都面臨許多困難。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被稱為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改革試驗田”,目前有哪些創新舉措?

          肖功海:長三角國創中心結合長三角各地實際,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實踐探索。目前已初步構建了一個面向長三角產業,集創新資源、研發載體、產業需求于一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與治理方面,探索“團隊控股、輕資產運營”模式,將重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剝離,固定資產的所有權歸地方(園區)、國創中心所有,機構運營權和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歸屬運營公司,研發團隊享有運營公司的絕對控股權。這樣一方面充分調動研發團隊的積極性,同時研發團隊與地方(園區)、國創中心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在引領性技術攻關與培育孵化方面,探索“撥投結合”模式,將用于項目研發的財政資金,在項目研發成功后、進行市場化股權融資時,再轉化為相應投資權益。有效解決早期技術定價難問題,保障團隊在項目早期研發與運營的主導權,團隊和國創中心共投共擔早期研發風險。

          例如,2022年,國創中心圍繞上海寶山“北轉型”產業布局,論證引入了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的董永軍博士領銜的核心團隊,團隊早期在南京長期從事技術成果轉化,積累了豐富的激光晶體材料技術工程化經驗。國創中心聯合寶山地方與團隊,共同成立了核心團隊絕對控股的項目公司(上海芯飛??萍加邢薰荆┞涞貙毶礁咝聟^。

          同時,國創中心積極支持寶山區設計針對引領性、顛覆性技術培育孵化的“先投后股”支持政策,并和寶山共同投入,支持公司“激光晶體材料及器件產品”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憑借團隊掌握的自主核心技術,可為激光雷達行業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先進技術解決方案,產品未來在汽車自動駕駛、激光測距測繪、半導體加工等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在產業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將企業真需求、產業真難題凝練定義為研究生培養課題,施行雙導師、探索項目制、設立獎學金、開發新課程,培養面向產業的兼具創新研發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層次產業創新人才。

          ■ 科技創新是“臥薪嘗膽”而非急功近利

          上海也曾經歷很長的陣痛期

          長江日報:科研成果就地產業化,武漢可以學習長三角的哪些經驗?未來,在科技創新領域,武漢和上海,武漢都市圈和長三角地區,可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合作?

          肖功海:科技創新需要高水平人才,人才培養的關鍵是教育。武漢和長三角豐富優質的科教資源,都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優質的人才基礎。同時,科研成果轉化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產業創新生態,包括針對創新人才的引進、培育和激勵的機制設計,成果轉化應用的產業場景和成熟的供應鏈體系,以及鼓勵創新要素流動、支持中小以及初創科技企業發展壯大的政策制度體系等。

          未來在合作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過程中,武漢都市圈和長三角可以緊密合作,一是可共建科創共同體,通過長三角協作機制不斷向外輻射影響力,共推產業創新生態建設。二是加大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力度。三是合作開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試驗田建設,把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早期引領性技術孵化培育、產教融合聯合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等方面的好經驗積極推廣。

          戴曉波:武漢目前所處的階段,與上海曾經的處境很相似。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產業基本以外來的鋼鐵、石化等國外技術產業為主。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些產業轉移到長三角,上海出現了產業真空,除了汽車以外,其他產業非常難做。

          十多年前,上海提出要發展九大高新產業,但我們發現九大高新產業中,除了生物醫藥有自己的原創技術支撐,新能源、新材料等其他產業并沒有原創技術。當國外技術大量進入上海,我們的優勢不存在了。所以痛定思痛,上海不能以逆向產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思考路徑,而是把順向原創科技創新能力作為創新路徑。從2014年起,上海開始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從原來以產業為中心轉向以科技創新為中心。

          在我看來,武漢目前正處在現代產業轉型期,大量傳統產業、污染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武漢城市能級提高了。未來到底是以產業發展為主體、讓科技創新為產業配套,還是以科技創新體系為支撐、帶出產業體系,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命題。選擇產業,可能科技研發得不到保證。假如以科創轉型為主,可能要度過五年、十年的陣痛期??萍紕撔乱欢ㄊ桥P薪嘗膽,而不是急功近利,上海也經歷了很長的陣痛期。

          武漢擁有很好的經驗和基礎,比如光谷早在2000年初就開始建立,依托周邊的大學建起科創園,科創發展非???。未來的發展在定好路徑后,就要堅持到底。

          長三角現有的科技力量可以為企業服務,但是我們真正的使命,并不是做科技配套,而是必須創造自己的產業體系,從源頭到應用,都應該由中國技術體系作為支撐,這才是我們的未來。上海目前也在探索當中,已初見曙光。武漢如何快速轉型發展,實現產業和科技相互融合發展,這確實是非常有意思、值得探討的話題。


        來源:長江日報
        編輯:李源
        責編:金周斌


        來源: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安裝

        在這里,讀懂嘉興

        相關閱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