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免環保稅3.8億多元,既是稅務部門的工作成績單,也是嘉興企業“向綠而行”的見證……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讓“美麗中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再次成為輿論熱詞。那么嘉興的情況如何呢?連續3年獲得“美麗浙江”考核優秀、榮獲首座“大禹鼎”銀鼎、榮獲全省首批“無廢城市”稱號、入選全球“自然城市平臺”……在嘉禾大地上,綠色發展的底色尤為動人,這是嘉興深入實施“生態立市”戰略交出的亮眼成績單,也是各部門積極履職、各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今天我們掛一漏萬,來看看綠色稅制是如何在嘉興“點綠成金”的。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綠色發展蔚然成風,宣傳引導不能少,整治懲罰不可缺,除此之外,還要在政策上確立激勵機制,讓節能減排降碳的企業“有利可圖”,嘗到甜頭、得到實惠,進而讓綠色發展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在這方面,稅收制度可以起到“撬動”綠色發展的杠桿作用,多排多繳稅、少排少繳稅、不排不繳稅,無疑,這既是正向激勵機制,同時也是反向遏制機制。
2018年1月,我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環保稅同時開征。五年來,嘉興稅務部門積極履職,共減免環保稅3.8億多元。這是稅務部門的工作成績單,也是嘉興企業“向綠而行”的見證,環保稅在嘉興真正成了一種“綠色稅制”,成了推動綠色發展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障。嘉興的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取得突出成就,環保稅的杠桿作用功不可沒。
怎樣充分發揮環保稅的杠桿作用,則與稅務部門的履職情況息息相關。近年來,嘉興市稅務部門構建“稅務征管、企業申報、環保監測、信息共享、協作共治”機制,不斷優化稅收服務,推出稅法宣傳、培訓輔導、走訪調研、問需解難等一系列舉措,甚至到企業提供上門輔導,讓“向綠而行”的企業充分享受政策紅利,并積極與銀行對接,幫助企業將減碳成果轉化為融資資本。種種看得見的實惠和嘗得到的甜頭,使得越來越多企業積極投身于綠色發展的大潮,進而使得嘉興在“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中收獲了累累碩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財稅制度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節能環保技術創新、綠色消費模式建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目前我國已形成以環保稅為主體,以資源稅為重點,以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消費稅、增值稅等為輔助,以環保稅收優惠為補充的綠色稅收制度。多稅共治、多策并舉,可以預見,綠色稅制對于綠色發展的“撬動”作用將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明顯。
編輯:晏慶盛
責編:張國強